《金融理论与教学》
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建的金融理论,高瞻远瞩指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,习近平金融思想立足中国实际,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,指出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,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,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。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,避免脱实向虚,努力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工作。
一、马克思理论、习近平思想
人类创造金融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,但实际中却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,金融偏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。
脱实向虚产生的原因,马克思深刻指出:资本的增殖不是用劳动力的生产性质来说明,相反,却用生息资本来解释。因此,金融的虚拟化和异化运行最终必然导致金融远离其本质的问题。“回归本源”是习近平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第一条重要原则,强调“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,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”。
社会分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自从W-W进化到G-W-G′。至于金融资本,它不从事生产劳动,不从事商品买卖,只经营同货币职能有关的技术性业务,以收取费用的形式来增殖自己,公式中的W消失了,简单地表现为G-G′,好像增值G′成了目的。加之,资本G-G′增值见效快,助长急功近利短期行为,驱使脱实(W)向虚(G′)。
实体经济向虚易,金融资本向实难。产能过剩、竞争使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时,实体经济容易脱实向虚。巨量资本通过金融产品不能够获得满意回报时,脱虚向实更难。进一步导致和加剧脱实向虚。实体经济要提高投资回报率,需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,让高端制造业形成一定规模,“中国制造2025”就显得更加迫切。
劳动是本源,劳动创造世界,科技引领现代化。中国人民通过实体经济实干巧干苦干硬干,造出了“神舟”、“嫦娥”“玉兔”、“天宫”、“天眼”、“蛟龙”、北斗导航、大飞机、航母、“悟空”、量子通信、三峡工程、青藏铁路、西气东输、南水北调,港珠澳大桥;超级计算机、四代核电技术,5G……,靠资本生息,生不出社会主义现代化!
脱实向虚的危害。不坚持服务实体经济,金融容易产生虚拟化运行趋势。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三卷中谈道,“这种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”就是脱离实体经济。还专门将1845~1847年的英国商业史作为一个案例,来阐释金融独特运动的趋势及其运行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金融风险,马克思谈道,“这次崩溃随着1846年农作物歉收而爆发了”。非常好地验证了金融虚拟化运行趋势并引发风险的问题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“两房”次贷危机的教训,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,恐慌和危机,股市大幅波动,经济增长速度放慢。如果金融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,最终自身的风险也无法避免。国际上脱实向虚,危及立国之本。美国脱实向虚,基础生产完全依靠世界,产品的依赖程度已是无所不包,小到螺丝钉、螺帽、烤面包机,中到汽车轮胎、自行车,大到集装箱、重型起重机,重要到稀土、抗生素,几乎都是靠外国生产,甚至于组装一台手机的零件都找不齐全。
脱实向虚过去一种典型的论调叫“造船不如买船,买船不如租船”,单纯从一般金融学的角度出发,以资本的属性看待,可以完全依赖市场经济,但当垄断资本主义以国家安全为由,将贸易争端从经济学变成政治经济学问题时,再多的资本也黯淡无光了,曾经兴盛的日本高科技半导体行业被美国制裁,以日本危及了美国国家安全,胁迫签下了《广场协议》、《半导体协定》,使日本经济40年萎靡不振。我国也有严重依赖外国芯片搞组装,供应链的“命门”掌握在别人手里,关键领域受制于人,被卡脖子受辱的事件。华为5G技术突破封禁实现巨大发展,再次地告诫我们:要吃应心饭,自己下厨房,不能被市场经济的“点外卖”所诱惑。
脱实向虚的表现。宏观上,储蓄≈投资。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三卷谈到金融能使储蓄顺畅转化为投资。储蓄不能高效地转为投资,就阻碍其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。不能顺畅转化为投资时,大量的闲置资本流入房地产、炒房、炒地进行投机套利活动。依赖于金融投资等非主营业务收入,追求资本的生息。
实业者拥有庞大储蓄,不能终身持续耕耘的会逐渐退出“实体经济”,寻找机会介入银行、保险、信托、证券、基金等“影子银行”及交叉金融业。更有甚者经不住“一夜暴富”诱惑,选择参与“蒜你狠”、“姜你军”、“豆你玩”、“糖高宗”、“苹什么”等投机取巧的机会,一切可炒的东西都成了他们“赚快钱”的媒介。炒概念、炒域名、炒数字货币,无孔不入,甚至不劳而获“以钱炒钱”。网络流行的虚拟货币,是服务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产物。脱离实体经济,变成金融市场玩家的炒作工具,最后可能产生巨大的风险。也有的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小集团和小圈子利益,在资本市场上追求“新”与“洋”,助长虚拟经济领域过度膨胀,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。